台灣版本的聽媽媽的話(I killed my mother)視覺形象

有些電影看過一次後永生難忘,
甚至看過N次還是會很震撼,
每看一次都還是會有不同的領悟,
我不算電影咖,倒也收藏不少好片,
也不是刻意要收藏,
實在是我想看的電影都不在南部上映,
只好等DVD發行,累積下來就收藏不少影片(笑)..
I killed my mother中文片名叫聽媽媽的話,
翻譯成聽媽媽的話讓我不免好奇為什麼?
但看完電影後也了解了,
的確是有趣的相呼應,
這部片子我個人極度私心的收藏作品!



I killed my mother不同版本的電影海報

2010年從MUZIK雙週報看見「聽媽媽的話」電影海報,深深被海報的美感所吸引,
簡潔強而有力的設計讓我忍不住多看幾眼,
因這樣讓我產生好奇而去了解這部電影。


有才氣有帥氣的導演扎維多籃

導演扎維多籃16歲時就已經把劇本寫好,
半自傳的電影,自編自導自演,
稱他為天才型的藝術家也不為過,
初試啼聲就得到許多獎項,
電影的拍攝手法極為張力,
選用的音樂鏗鏘有力但又不會過於太飽滿,
留白的空間讓這部電影高格調許多,
尤其是大提琴主奏加慢動作鏡頭真的是莫名的喜愛,
太有美感宛如是一幅畫緩緩移動,
有到導演王家衛導演的FU,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慢動作鏡頭加上搭配的音樂是有向王家衛導演致敬之意。


電影中這一場景滴彩畫的畫面處理的太經典,
是我最喜歡的一部份,搭配的電子音樂,
超有青春洋溢的...
(這影片畫面有年齡限制,有興趣去youtube找來看)
youtube

電影劇情在描寫16歲慘綠邊緣又自我中心的少年與母親之間親的緊張關係,電影中不論在房間、車上、街上、客廳、餐桌都可以看見母子間的緊張關係,母子間的爭鋒相對宛如戰場,
加上有時想抵抗母親而腦中閃過幻想畫面,守法處理的非常的有張力,在爭吵中衣邊要應付母親,一邊又要探索同性愛情、性、藝術的美妙…


來自蒙特婁Surface of Atlantic 樂團

也因為這部電影讓我認識這個來自蒙特婁的樂團-Surface of Atlantic ,
我ㄧ聽就愛上主唱那沉靜孤寂的嗓音,
音樂唯美到宛如後搖詩歌,
迷濛的空間感加上主唱的沉靜嗓音,
總讓我聽來格外優美也淒美...
就是喜歡到我沒有理由不喜歡這個樂團~


Surface of Atlantic 在電影中配樂的橋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i-j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